姚前:美联储数字货币原型系统简析

时间:2025-07-07 03:06:05来源:跋山涉水网 作者:知识

汉密尔顿计划的姚前技术报告引用了笔者在2018年国际电信联盟(ITU)法定数字货币焦点组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论文。该论文主要是美联对数字原型系统的综述,核心思想为“一币、储数两库、字货三中心”的币原技术架构(《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原型构想》,见《中国金融》2016年第17期),型系析以及基于银行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分层并用的统简双层业务架构(《数字货币和银行账户》,见《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第7期)。姚前

汉密尔顿计划当前的美联整体架构可以表达为“一币,一钱包,储数一中心”。字货一币指的币原是数字美元,即中央银行签名发行的型系析以UTXO数据结构表达的加密数字串;一钱包是指个人或单位用户使用的数字货币钱包,也是统简存储用户公私钥的载体;一中心是指交易登记中心,记录存储数字货币未花费交易资金的姚前哈希值,完成数字货币产生、流通及消亡全过程的权属登记。

在数字货币设计方面,两个原型项目都强调加密数字串的货币属性和央行负债的属性。在流通环节,两个项目都以钱包为主要载体,强调用户对数字货币的拥有和操作权限。在交易确权登记方面,两个项目都设计了交易登记中心,也设计了“网上验钞机”。总体来说,两个原型项目在设计理念层面有相通之处,均采用了中心化加密货币思路,交易处理“一次一密”,充分考虑了数字货币的安全性。技术路线又不囿于区块链技术,既吸纳了其中的先进成分,又摈弃了可能的技术堵点。两个项目不同之处在于,汉密尔顿计划第一阶段没有探索中介的技术角色以及如何实现用户隐私与合规性的平衡;笔者提出的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则考虑和设计了中介机构的角色,并提出认证中心和登记中心分离的设计思路,既可实现隐私保护又能满足监管合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汉密尔顿计划通过层层哈希计算,在登记服务器存储的是交易信息的哈希,而不是明文信息,降低了系统开销,在隐私保护的考虑上更为精细。

结  语

总体而言,汉密尔顿计划第一阶段的原型设计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具备一个有效CBDC所需的全部功能,尚不能达到实际应用标准。后续汉密尔顿计划将继续探索CBDC的实现路径,不断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可审计性、可编程性、合规性、互操作性,完善离线支付功能,明确中介机构的角色,增强抵御内部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对抗量子攻击的能力。汉密尔顿计划给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启示。

一是技术的包容性。汉密尔顿计划在设计CBDC过程中,并不囿于某一技术路线。它不仅充分吸收了E-cash、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的优点并规避了可能的缺点,而且有效吸纳了分布式系统的高性能、高容错架构设计。由此表明,CBDC设计的选择不应画地为牢,无须将思路限定在某一技术框架或领域。

二是技术的开放性。目前各国CBDC的试验基本上是比较秘密的“曼哈顿工程”,而汉密尔顿计划则秉持开放、众智、敏捷的现代研发理念,主动将第一阶段代码进行了开源,创建了OpenCBDC项目并在github上公开。目前,汉密尔顿计划仍积极寻求外界对开源代码库的贡献以及吸纳新的工作组成员,旨在与各方一起共同推进CBDC研发。汉密尔顿计划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无疑值得各国在CBDC研发实践中加以学习借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学术观点)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